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 ]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21:12:21 12/29/02 Sun
Author: 1997 年A-Level 題目
Subject: 先秦之際,儒、墨並稱顯學。試述二家學說之異同。
In reply to: 小朱屎屎 's message, "Re: 儒家和道家." on 08:03:05 12/29/02 Sun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競起,眾多學派中,以儒家及墨家的學說最為流行,時人並稱為「顯學」。前述〈淮南子•要略〉已明言,儒墨兩家的思想,實大相逕庭。學者傅斯年在〈戰國子家敘論〉亦說:「墨家出於向儒者之反動」。由於墨家的學說「背同道而用夏政」,針對儒家學說而發,故孟子與荀子亦曾批評墨子「是無父也」、「蔽於用而不知文」,即對其核心思想「兼愛」及功利主義作出抨擊。由此觀之,兩家學說實有不少分歧。

首先,在倫理思想上,亦即兩家的核心觀念上,兩者皆以「愛」為基本,但兩家背後的理論基礎,則有所不同。

在儒家方面,主張愛有等差,而且嚴格區別親疏,認為愛的施予應由親及疏,即孔子所謂的「親親而仁民」及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學者認為只有推近及遠、推親及疏的愛才是合理的。否則,若愛無差等,就是違反道德,與禽獸無異。

至於墨家則主張「兼愛」,認為天下的禍亂,完全起於彼此間的不相愛,故他主張愛是無等差之別。另外,墨子認為「兼愛」實有其利益,即完全從「功利主義」著眼,因此他說:「兼相愛,交相利」。而墨子亦指出如果人人「兼愛」,國家就不會相侵,天下便可「大治」。

在天道的觀念上,兩家的理論亦截然不同。

首先,對於神秘的「天」及「鬼神」,儒家及墨家都各有不同的見解。儒家大致不言「天道」,認為「天」是自然的,故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而荀子更認為「天道無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但這樣,他甚至主張「制天」。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天有道德的意義,但絕不承認其為絕對的主宰。孟子亦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由此觀之,孟子指的「天」,亦含有道德的意義。

但墨子卻提出「天志」的觀念,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操縱人類之禍福,是一個超乎人以上的主宰。由此看來,墨子認為「天」是人類的榜樣,所以人類的行為,必須合乎天意,否則便受到天的懲罰。故墨子有言:「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對於鬼神,儒家採「存而不論」的態度,故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換言之,孔子只著重人事,重視人性的發展,而對於鬼神則敬而遠之。

而墨子卻針對儒家的學說,認為鬼神的存在較為有利,故提出「明鬼」的概念,並藉此拯救亂世。墨子指出,當時天下紛亂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人們不相信鬼神有賞善罰惡的力量。故此,他希望天下人深信鬼神的存在,藉以收撥亂反正之效。

既然兩家對於「天」的看法有如此分歧,因而對於「命」的看法,亦有不同的意見。孔子、孟子均提出「宿命論」,認為人的成敗得失、生死富貧,皆受「天命」的控制。

然而,墨子雖然承認「天志」,但卻主張「非命」。墨子反對「命定」,強調人有能力改變命運,富貴貧賤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在乎於人為的努力。

〈淮南子•要略〉評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見儒墨二家的政治觀,亦有分別。儒家學者以重建周文化為使命,如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孟子更提出「法先王」,認為「遵先王之法而有過者,末之有也。」荀子即使主張「法後王」,但亦一心重建周代的禮法。

而墨子則主張「蔽於用而不知文」,重視功利,反對文化的傳承,即反對保守於周文化的重建,主張創造新事物。然而,墨子的刻苦思想和行為,明顯欲恢復夏禹時代的政治社會風俗。

在用人的原則上,兩家俱主張任用賢才治國。儒家雖強調舉賢才,但首先要分親疏貴賤,重視「親親」、「尊尊」的原則,即用人必須要考慮其親屬程度,「親親」比「尚賢」更為重要。墨子對這點加以反對,認為「尚賢」必須打破「親親」的格局。此外,聖王用人應「惟賢是用」,不可私黨父兄,最後以賢者為聖王,治理天下,便可興其大利。

對於當時頻仍的戰爭,儒家將其分為「義戰」及「不義戰」。儒家則贊成「義戰」,認為誅伐無道,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於兼併及侵略之戰,儒家就全然反對。而墨子則主張「非攻」,反對一切戰爭。

儒墨兩家文化觀的分別,是在於兩者對「禮」持有不同的見解。在生活上,儒家雖反對過份的奢侈,但贊同合於「禮」的生活享受。然而,墨子則主張刻苦,反對所有衣食以外的奢侈生活和一切享受。墨子認為生活上的一切用度,只要足以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即可,故他主張「節用」。

由於兩家對於禮制的看法不同,因此對禮樂的重視,亦有分歧。儒家認為如果要使社會太平、國家安定的話,就必須進行禮樂教化,尤以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為主。孔子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亦可安定社會,所以贊成禮樂的使用。

然而,墨子則反對禮樂、文化,故主張「非樂」、「非禮」。此外,墨家不但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繁文縟節,而且亦否定音樂的教化作用。他認為興禮樂只會浪費錢財,對民生無益,也不能充饑禦寒,故墨子禁止一切的禮樂。

而兩家對葬禮的看法,亦有分別。儒家從「孝」出發,認為「銅棺三尺,不足以盡其哀」,因此主張厚葬。不但這樣,他還提出久喪,要守喪三年。此舉之目的,是在於發揮仁心、盡孝道,能盡孝道,天下就可「大治」。

墨子則主張「節葬」,認為儒家的「厚葬之喪」太奢侈浪費。此舉不但對死者毫無裨益,而且會使人民的工作大受影響,社會也因而脫節,令人民陷於貧窮,國庫空虛,故此他提倡薄葬短喪。

對於技藝的態度,儒家十分輕視手藝,認為這是「野人」之事。然而,儒家相當強調「六藝」才是君子應該學習的東西。由於墨家的學者多出身於平民階級,因此他們較為重視工藝技術,尤其注重與生產有關的知識。

總括而言,儒墨兩家雖同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但墨家的學說因不合時宜而逐漸式微。而儒家的學說,雖在秦至漢初的期間並不流行,但經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便成為了中國學術思想之核心。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Replies: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