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 ]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21:19:46 12/29/02 Sun
Author: 1990 年A-Level 題目
Subject: 試述宋代朱熹與陸九淵學說之異同。
In reply to: 淇少俠 's message, "諸子百家說" on 09:07:24 11/07/02 Thu

朱熹與陸九淵,皆為南宋首屈一指的理學宗師。而他們的學說都是傳揚聖人之道,言心性之學,講求修身為人之法。然而,朱陸對於為學的意見,卻有不少分歧,從「鵝湖之會」及他們其後的筆戰,便可看出這點。現就二人的學說內容,說明其相異之處。

在宇宙觀方面,朱熹認為「理」與「氣」是宇宙的本源。但「理」是第一性的,而「氣」只是「理」所衍生的。朱熹認為萬物只是「理」的顯現,正如月亮之光「散在江湖,隨處自見」。再者,朱熹更指出「理」不只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本,同時亦是宇宙社會的最高法則。一切封建的統治秩序和道德倫理規範,無一不是此「理」的體現。所以他指出「理」的條目,是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同時,朱子更以「理」來解釋周敦頤所講的「太極」,說明「太極」既是「理」的大全,又是最高的「理」。不過,朱熹強調「理」是在我之外,因而主張要「窮理」方可體會到「理」的含義。而朱子認為「心」的主要性質是靈,只有辨知的能力,故心中有「理」而「心非理」,因而主張「性即理」。

而陸九淵的學說核心,是強調「心」是宇宙的本源。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可見,陸九淵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人心」衍生出來的。他對於「心」的重視,可謂是繼承孟子而來的。此外,他又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理,心即理也。」由此可見,陸氏肯定「心」是宇宙的本體,並且強調事物的理不如朱子所說「外乎其心」。不但這樣,陸氏認為「心外無理」,故無須窮索,主張「立其本心」。

在人性論方面,朱陸二人都存有不同的見解。朱熹在人性論方面,糅合了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對「性即理」的命題發揮得更為細緻。人性何以會有善惡之分呢?二程只是提出「氣稟」的問題,而朱熹則繼承張載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這兩個概念,並賦予其具體的內容。他指出「理」是至善的,但「氣」是有清濁之分。「稟氣」之清者為聖人;「稟氣」之濁者為愚人,藉以解釋人為何會有善惡之分。而陸氏則承襲孟子「性本善」的說法,絕不認為人性之中,會存有惡念或為惡的本質,與程朱等關於人性的說法,不盡相同。再者,陸氏所說的理,並不是存在於宇宙的「理」,而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先驗概念,至於具體的內容就是孟子所謂的「仁、義、禮、智」等德目。由於陸氏主張「心即理」,加上他認為「心」只有一個,因此人性只有善質。但人為何會有不善呢?陸氏指出人會為惡,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存養「本心」。他認為愚者主要是受到物慾的蒙蔽;賢者則是受到邪說的迷惑。陸氏指出,只要人人能做到「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感」,這樣就能復歸「本心」。

簡單來說,朱熹的性格較近程頤,認為人性復雜,因而對人存有戒懼之心;而陸九淵的性格則較近程顥,對於人性比較樂觀和信任。

在認識論方面,朱熹頗有客觀和唯物的色彩。首先,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命題,即是以自己本來具有眾理的知覺心去窮理。朱子認為「人之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的事物也是「莫不有理」。不過,天下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沒有窮盡的。因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是沒有窮盡的。而他認為「大學之教」,就是要在天下事物已知的規律之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研究,以求取更深入的知識。所以,他提出「道問學」的主張,要從讀書博學入手來追求知識。但甚麼書是最適合呢?他認為天下物理的精蘊,都藏在於聖賢之書中,其中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最為重要,這亦是六經的階梯,定為「四子書」。他的退五經而進四書之說,實為當時學術界的空前創舉。

而陸九淵的認識論,是根據「心即理」的主張,認為此心此理我所固有,不而外求,故提出「存心、養心、求放心」的修養方法。陸氏認為存立「本心」,是做人的首要大事。只要認識了「本心」的理,就能認識是非的標準,並藉此達到道德完善的地步。此外,陸氏強調只要存養了「本心」,那麼聖賢的指導、儒家的所有經典都可由此貫通,全都是我心中之理的注腳而已。即所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陸氏雖不完全反對尋師、訪友、讀書等學習途徑,但不能只用朱子「格物窮理」的方法。他主張先要把自己的心靈挺拔起來,然後才去讀書、格物、窮理,這樣所得之理才不致陷於支離。

從上而言,在為學程序方面,朱、陸確是有所不同。朱子主張「縱觀博覽,而後歸之約」,類近現代的「歸納法」。而陸氏則主張先發明「本心」,然後才博覽,並以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為教學要旨,類近現代之「演繹法」。

總括而言,朱、陸同為學術界的巨擘,然而兩者因學術上的見解不同,遂各立門戶,分庭抗禮,二人甚至曾在江西的鵝湖舉行辯論,其情況的激烈,為戰國以後所罕見。由於朱熹認為陸九淵的學說簡略空疏,而陸九淵則指出朱熹的學說支離瑣碎。因此,「朱陸異同」遂成為學術界的一大問題。然而,朱熹的學說博大精微,集宋學之大成,歷元至明初而不衰。而陸九淵的學說,直至明中葉王陽明時,才發揚光大。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Replies:

  • Re: 諸子百家說 -- 小吉妹仔^_^, 01:55:59 02/04/03 Tue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