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理大人
[ Edit | View ]
|
Date Posted: 00:48:10 11/12/03 Wed
問題是如果本來坐十人的桌,變左坐廿人.咁請問就算唔加菜都係唔係應該再拿走4,5碟菜?
當然,單有金錢是不一定可以辦到一間出色的大學,但無錢卻很難辦得到出色的大學.中大由桂林街發展到今天吐露港的校舍,廣闊得連火車站也以此為名,兼有翠綠的草原林木,加上完善的設施和"莊"(只係聽到都足以令我地poly人流口水).其實政府年年所附出的資助倒不少,即使在建校和保養等等所花的也是天文數字.我想若新亞書院至今仍坐落在桂林街的話,我想現今中大也很可能只與珠海書院差不多.可見資源對於大學發展是極為重要,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況且,嚴格來說,即使現在的中大也不可以說是斐聲國際,在香港和亞太倒是蠻有名氣.聲明,這只是客觀說法,絕無褒貶之意.
其實若果政府真的去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身為學生大多不會嫌三嫌四,而且更會守望相助.正如抗戰時的西南大學,延安大學什至越戰時的河內大學般的境況~~~政府水深火熱,盡量慳也沒辦法.師生們也會虛心接受兼且懂得珍惜.
但反觀特區政府,不計其他開支,單單是維港巨星匯和維港填海已白白花了億元計的公帑,但一轉頭卻大刀闊釜地削大學資源,然而當年又是政府自己話要4成人受大專教育.看見這個神又係佢,鬼又係佢既政府.還想效法70年代泰國般先封校,後"處理".身為年輕人怎可不憤慨?
當然我們面對這個社會形勢,想不自我增值也沒法子.但政府確有反省的必要. 身為理大學生,我當天定會參與1-4pm舉行的集會.即使要去中區遊行我亦會響應.正如七十年代港大流傳一句話:"未俾威利警司扑過既就唔係70年代初既港大人."~~~當然這樣則就跨張了點.
但當自己老時,若果回憶起自己大學時也參與過大型學運(今次是自私的學運),反叛過的話.即使到時已青春消逝或已身為高官富商---不能反叛了.但心中仍會有一絲美滿和深刻的回憶. 這總比自己戇居居在大學三年出番來好.我想細袁和余sir一代經歷過維園保釣行動的一輩應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