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2345[6]789 ]
Subject: 第卅八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Author:
依納爵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08:48:22 12/30/04 Thu

第卅八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二○○五年一月一日)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

1. 適逢一年之始,我謹向各國元首,以及一切意識到締造世界和平之迫切的善心人士進言。我選了聖保祿在《羅馬書》的勸喻,作為二○○五年世界和平日的主題:「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12:21)。我們不可以惡制惡,因為這樣做,我們不但不能勝惡,反而為惡所勝。

偉大的宗徒所提出的觀點,凸顯了一個重要真理:和平是長期努力爭取的成果,只有以善勝惡才能獲致。面對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相殘殺悲劇,並因此造成的不可言狀的痛苦與不義,唯一真正有建設性的選擇,就是如聖保祿所說的厭惡惡事,附和善事(參看羅12:9)。

和平是行善促成的福祉:是造福個人、家庭、國家和全人類的福祉。因此,這福祉必須透過擇善踐行來捍衛和締造。如此便可明白保祿宗徒另一句名言的深蘊:「不可以惡報惡」(羅12:17)。要擺脫以惡還惡、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惟有服膺保祿的話:「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12:21)。

惡、善與愛

2. 人類一開始便對惡有慘痛的經驗,設法把握它的根性和解釋它的由來。惡並非一股無名力量,以宿命和非人格的機械作用運作世上。其實邪惡是透過人類自由而來的,正是這能力令人類有別於世上其他生物。但這能力也是惡的核心,一切惡事常與自由有關。惡總有一個面貌、一個名字:那就是自由選擇作惡者的容貌和名字,不論男女。聖經告訴我們,亞當和厄娃在人類歷史的開始便違背了天主,亞伯爾更遭自己兄弟所殺(參看創3-4章)。這些都是最初的錯誤選擇,可是歷代還有無數其他的錯誤選擇接踵而來。這些選擇每個都具有重要的倫理含義,意味行動主體負有明確的責任,涉及個人與天主、與他人、與一切受造物的基本關係。

看深一層,惡歸根究柢是因為逃避愛的要求而導致的悲劇。[註1]相反,倫理的善是由愛而來,以愛表現,且導人於愛。這論調對基督信徒來說尤其清晰明確,他們明白加入基督的唯一奧體,不但令他們與主特別聯繫,而且還聯繫著各兄弟姊妹。基督的愛德道理,是福音倫理美善的核心,若行之貫徹,甚至要推及愛仇人:「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喝」(羅12:20)。

普遍道德法則的「規律」

3. 我們放眼世界的現況,必然覺察到社會及政治上惡事叢生,而且擴散得令人驚訝:由社會紊亂以至無政府狀態及戰爭,由不公義以至暴虐和壓抑他人。要在善惡對立的呼喚中朝著正確方向走,人類大家庭便急需珍惜天主親自賜與的共同道德價值遺產。為此,聖保祿勉勵所有決意以善勝惡的人,要勤修崇高無私的慷慨及和平精神(參看羅12:17-21)。

十年前,我在聯合國大會中論及致力和平的共同努力時,曾提到普遍道德法則的「規律」,[註2]教會就這議題曾多次發表意見。這道德法則根據共同價值和原則而來,維繫著各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且是不變的:「它是思潮和風氣激流中的中流砥柱,並作它們進步的支持……即使有人連它的原則都加以否認,但不能把它摧毀,也不能自人心中把它剷除。在個人及社會生活中,它時常突然重新出現」。[註3]

4. 這個共同道德法則的規律,驅使我們常負責地致力尊重和促進各人和各民族的生活。在這規律的光照下,我們不得不大力譴責蹂躪著世界的社會及政治惡事,尤其那些因暴力激增而誘發的。在這情況下,我們又怎能不思念這片可愛的非洲大陸?這裡的衝突永無休止,令生靈塗炭,奪去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而且還這樣繼續下去。我們又怎不想起危機四伏的巴勒斯坦情勢?在耶穌的家鄉,人們互信互諒的關係,遭到每日令人憂慮的襲擊和報復所破壞,至今仍未能在真理與正義中復元過來。面對慘不忍睹的恐怖暴力事件,我們又能說些什麼呢?這現象看似要把整個世界,推往一個恐懼和焦慮的未來。最後,眼見伊拉克的慘劇綿延不絕,眾人生活於疑慮與不安的情況下,我們又怎會不感到難過呢?

為了尋求和平,我們需有清楚的意識,確認暴力行為是不可接受和無法解決問題的惡事。「暴力是個謊言,因為它相反我們信仰的真理,又與我們人性的真理不符。暴力破壞自己聲言要維護的事:即人類的尊嚴、生命和自由」。[註4]所以,我們必須推動一個良知教育大行動,陶成眾人、尤其下一代的善志,為他們打開全面和團結友愛的人文精神視域,這正是教會所倡導和祝願的。在這基礎上,我們才可締造一個顧及人人尊嚴、自由和基本權利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

和平的福祉與公益

5. 要以善勝惡來促進和平,就必須先細看什麼是公益,[註5]以及它的社會和政治含蘊。其實,在各方面追求公益,就是追求和平。難道一個人能脫離自己的社會性,換句話說,脫離自己「與」他人並「為」他人而存在的事實,而仍可以全面實現自己呢?公益關係到每一個人,關係到人類社會特性的各種表達方式:家庭、小組、社團、城鎮、地區、國家、民族團體及國際社會。各人都以某種方式有分於追求公益的使命,不斷致力追求他人的利益一如自己的一樣。這責任尤其屬於政府當局,涉及它在各方面行使的權力,因為它有責締造容許和有助全面人性發展的社會整體環境。[註6]

公益要求尊重和促進個人及其基本權利,兼且要尊重和促進全球各國的權利。梵二論及此事說:「人類日趨密切的互相依存,逐漸擴展至全球。因而公益……今天亦愈形普遍,從而包括整個人類的權利和義務。每一團體應顧及其他團體的急需及合法願望,甚至應為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公益著想」。[註7]全體人類的利益,包括未來世代的在內,要有真正的國際合作才行,各國都要作出貢獻。[註8]

可是,一些顯然狹隘的人性觀,竟視公益為純粹社會經濟利益,完全缺乏超然的目的,使公益失去了它的深層存在理由。其實公益還有一個超然的特性,因為天主才是一切受造之物的終向。[註9]基督信徒也知道,耶穌清楚說明了應如何實現人類真正的公益。歷史朝著基督邁進,且以他為頂峰:因了他、藉著他、並為了他,一切人性事實都可在天主內得到完滿實現。

和平的福祉和享用大地財富

6. 既然和平的福祉與一切人的發展有密切關係,我們就必須注意使用大地財富時的道德要求。梵二合宜地提到:「天主曾經欽定,大地及其所有是供人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應在正義及愛德原則下,公平地惠及人人」。[註10]

作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人人都享有一個世界公民身份,賦有一切權利與義務,因為眾人都團結於一個共同根源和終向。孩子一成孕,便享有這樣的權利,應受到關注和照料,更需有人負責提供這一切。譴責種族歧視,保護未成年兒童,援助難民,為一切急需者動員國際援助力量,這一切都是符合世界公民權利原則的貫徹行動。

7. 和平的福祉今日應與科技進步帶來的新財富放在一起來看。按照眾人共享大地財富的原則,這些財富也應用來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國際社會應採取合宜的措施,以完全實現大地財富應歸眾人共享的原則,確保一切人,包括各人及各國,都有足夠的基本條件參與發展。這事若要成為可能的,便要剷除一切令多人處於發展邊緣的障礙和壟斷行為。[註11]

和平的福祉若要獲得更好的保障,國際社會便要負起更大的責任,關注普遍稱為公共福祉的事情:即所有公民自動享有,而無需作出明確選擇的。在國家的層次上,這些福祉包括,例如司法制度、國防、公路或鐵路網等。在今日受到全球一體化形響的世界裡,愈來愈多公共福祉帶有涉及全球的特性,因而涉及共同關注的事情也與日俱增。舉例說,滅貧的努力,促進和平及安全,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控制疾病擴散等。國際社會要回應這些共同關注的事,建立更廣泛的法律協議連繫,按照平等和團結共濟的普遍原則,去規範公共福祉的享用。

8. 大地財富應歸眾人共享的原則,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對抗貧窮的挑戰,尤其當我們意識到數以億計的人仍生活於赤貧中。國際社會在新千年開始時定下的首要目標,是要在二○一五年之前令生活於貧窮中的人數減半。教會支持並勉勵這個任務,邀請基督信徒在一切環境下,要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對窮人的特別關愛。[註12]

貧窮的慘況亦與窮國的外債問題有密切關係。這問題至今雖然已有了顯著的進展,但仍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十五年前,本人曾向公眾輿論指出,窮國的外債「與其他問題有著密切關係,諸如國外投資,大部分國際機構的正常運作,原料價格等等」。[註13]近期為削減債項的措施,大部分都以窮人的急需為主,固然改善了經濟增長的質數。可惜這增長由於一系列的因素,在數量上仍未足夠,尤其對新千年開始時所訂定的目標而言。窮國仍處於惡性循環的困局中:低收入,加上弱增長,令儲備大受限制,反過來,疲弱的投資,加上不善運用儲備,不利於經濟增長。

9. 正如教宗保祿六世所肯定和本人重申的,唯一可讓這些國家應付嚴重貧窮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平等的國際貿易框架內,按照合理的條件,透過公共及私人的外來經濟援助,給它們提供必需的資源。[註14]我們極需要動員道德和經濟力量,一方面要尊重為窮國福祉而訂定的協議,另一方面,又要檢討過去對某些國家過於嚴苛的協定。在這觀點下,極宜且必需推動新的公共發展援助,排除萬難去探討促進發展的新經濟援助方式。[註15]有些政府已著手從這方面研究可取的機制;這些重要行動應以真正分享的精神來進行,尊重團結共濟的原則。管理用於窮國的經濟資源時,施與者和受惠者雙方,都要嚴格遵循健全的管理模式。教會鼓勵並支持這些努力;這點只需看看無數致力援助和發展的公教機構便可得知。

10. 在二千大禧年結束時發表的「新千年的開始」(Novo millennio ineunte)牧函,我曾提起愛德創意的需要,[註16]好能在世上撒播希望的福音。這需要尤其在妨礙非洲大陸發展的許多復雜問題上顯而易見,諸如無數的武裝衝突,大流行性疾病等,這些問題在困境和政治不?所帶來的社會不安下,更變本加厲。這些駭人的事實驅使我們採取為非洲的嶄新行動:必需開創出新形式的團結共濟,以雙邊及多邊的方式進行,還要大家有更大的決心作出承擔,深明非洲人民的福祉,就是達致全球公益的必要條件。

但願非洲人民有朝一日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及自己的文化、民生、社會和經濟發展!但願非洲不再只是援助的對象,卻成為富責任感的主體,樂意分享自己的成果!為達致這些目標,必需陶成一個新的政治文化,尤其在國際合作上。我謹想重申:由於公共發展援助的承諾多次未見兌現,非洲國家的沉重國際債務仍未得解決,在國際貿易關係上對這些國家又沒有任何特殊待遇,這一切都對和平構成嚴重障礙,所以應從速面對和解決。為實現世界和平,今日尤其要明白富裕和貧窮國家間的互相依存關係,因為「發展應成為全球各地所共享的,否則即使在不斷發展的地區,同樣要踏進退化的過程」。[註17]

惡的普遍與基督徒望德

11. 面對蹂躪著世界的許多慘劇,基督信徒虛心承認,只有天主能令各人和各民族戰勝邪惡,獲得幸福。基督藉自己的死亡和復活,為眾人獲得了救恩,他拯救了我們,並以「高價」贖回了我們(格前6:20; 7:23)。所以,依靠他的助佑,人人都能以善勝惡。

基督信徒堅信邪惡不會獲得最後勝利,因而懷著無比的希望,並在這望德的支持下致力正義與和平。人類的努力雖受到個人和社會罪惡的影響,望德卻時常重振人們致力正義與和平的努力,確信可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雖然「罪惡的陰謀」(得後2:7)已在世上出現和活動,但我們不要忘記,被救贖的人類已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它。人類按天主的肖像受造,被那位「以某種方式與眾人結合在一起」[註18]的基督所救贖,可以積極合作達致善的勝利。「上主之神」的力量「充滿了世界」(智1:7)。基督信徒──尤其平信徒,「不應把這望德藏於心靈深處,卻要透過俗世生活的架構,把這希望表達出來,以不斷的悔改和奮鬥,『對抗這黑暗世界的霸主,對抗邪惡的鬼神』(弗6:12)」。[註19]

12. 任何善心男女,都不能推卸以善勝惡的奮鬥使命。這奮鬥若要有成果,就必須用愛德作武器。當惡為善所勝,愛便大行其道;愛若大行其道,和平便統治為王。這是福音的教導,亦是梵二所重申的:「愛德的新誡命,是人類成全並改善世界的基本法令」。[註20]

這在社會和政治的範疇裡亦是一樣。教宗良十三世曾就這事寫道,那些有責在各民族間締造和平的人,應在自己和他人心內燃起「諸德之主與后──愛德」。[註21]基督信徒應成為堅信這些真理的見證人,能以自己的生活顯示:愛是唯一能達致個人和社會成全的力量,是唯一能令歷史朝著幸福與和平邁進的動力。

在這特敬聖體的一年裡,教會的子女應在愛德的至高聖事中,找到一切共融的泉源:包括與救主耶穌的共融,並在他內與所有人類的共融。藉著以聖事形式重現每個感恩慶典中的基督聖死與復活,我們脫離邪惡而獲救,並得到行善的力量。靠著基督賜與我們的新生命,我們可以彼此以兄弟姊妹相待,不分言語、國籍或文化。一言以蓋之,藉著分享同一個餅和同一杯酒,我們成了「天主的家人」,共同為建設一個以正義、自由與和平為基礎的世界,作出特殊和有效的貢獻。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二○○四年十二月八日
發自梵蒂岡

註:
[1]聖奧思定論及此說:「兩種愛建立了兩個城市:自私的愛──以至藐視天主,建立了地上的城市;對主的愛──以至輕看自己,建立了天上的城市」(《天主之城》De Civitate Dei, XIV, 28)。

[2]參看「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會演辭」(1995年10月5日),3: Insegnamenti XVIII/2 (1995), 732.

[3]《天主教教理》,1958。

[4]若望保祿二世,「愛爾蘭德羅赫達(Drogheda)講道詞」(1979年9月29日),9: AAS 71 (1979), 1081.

[5]廣義來說,「所謂公益,即讓私人及團體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梵二「教會在現世牧職憲章」,26)。

[6]參看若望廿三世,「慈母與導師」(Mater et magistra)通諭:AAS 53 (1961), 417.

[7]「教會在現世牧職憲章」,26。

[8]參看若望廿三世,「慈母與導師」通諭:AAS 53 (1961), 421.

[9]參看若望保祿二世,「百年」(Centesimus annus)誦諭,41: AAS 83 (1991), 844.

[10]「教會在現世牧職憲章」,69。

[11]參看若望保祿二世,「百年」誦諭,35: AAS 83 (1991), 837.

[12]參看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Sollicitudo rei socialis)通諭,42: AAS 80 (1988), 572.

[13]Discorso ai partecipanti alla Settimana di studio della Pontificia Accademia delle Scienze (27 ottobre 1989), 6: Insegnamenti XII/2 (1989), 1050.

[14]參看保祿六世,「民族發展」(Populorum progressio)通諭,56-61: AAS 59 (1967), 285-287; 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33-34: AAS 80 (1988), 557-560.

[15]參看若望保祿二世,Messaggio al Presidente del Pontificio Consiglio della Giustizia e della Pace: L'Osservatore Romano 10 luglio 2004, p.5.

[16]參看「新千年的開始」(Novo millennio ineunte)牧函,50: AAS 93 (2001), 303.

[17]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17: AAS 80 (1988), 532.

[18]「教會在現世牧職憲章」,22.

[19]梵二,「教會」(Lumen gentium)憲章,35。

[20]「教會在現世牧職憲章」,38.

[21]良十三世,「新事」(Rerum novarum)通諭:Acta Leonis XIII 11 (1892), 143; 參看本篤十五世,「天主之和平」(Pacem Dei)通諭:AAS 12 (1920), 215.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