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yForums
[ Show ]
Support VoyForums
[ Shrink ]
VoyForums Announcement: Programming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is service has been a labor of love since 1997. We are one of the few services online who values our users' privacy, and have never sold your information. We have even fought hard to defend your privacy in legal cases; however, we've done it with almost no financial support -- paying out of pocket to continue providing the service. Due to the issues imposed on us by advertisers, we also stopped hosting most ads on the forums many years ago. We hope you appreciate our efforts.

Show your support by donating any amount. (Note: We are still technically a for-profit company, so your contribution is not tax-deductible.) PayPal Acct: Feedback:

Donate to VoyForums (PayPal):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 Main index ] [ Post a new message ] [ Search | Check update time | Archives: 12345[6]789 ]
Subject: Re: 自由神學的歷史(二、自由主義的基源)


Author:
Clement LO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Date Posted: 18:23:54 12/10/04 Fri
In reply to: Liberal 's message, "自由神學的歷史 (英語)" on 11:59:32 12/09/04 Thu




二、自由主義的基源

1. 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是十八世紀的一場智性運動,把人類理性提高至神性的地步,並把無須透過超自然神聖啟示而能夠判別所有類型的真理的能力都歸於人類理性。這場運動曾被稱為「現代的異教信仰」(The Modern Paganism)。

啟蒙運動產生了許多東西,我們今天仍然視它們為現代思維的一部分。這些東西包括:
 1. 科學化的歷史的開始
 2. 任何「真理」必須在理性的裁判之前證明自己
 3. 自然是人類存在最基本問題之解答的基本來源
 4. 自由對於促進發展和人類福祉來說是必須的
 5. 文學批判學和歷史批判學對於判斷我們的歷史遺產的合法性來說是必須的
 6. 批判哲學的需要
 7. 倫理學是獨立的,並不依賴於宗教和神學的權威
 8. 懷疑並敵視所有宣稱以理性以外的權威為根基(例如傳統或神聖啟示)的真理
 9. 科學的價值得到提升,稱為人類能夠找到真理的途徑
 10. 在宗教的事情上,容忍具有最高的價值
 11. 對於首先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發展的人道主義的自覺發展和承繼

從哲學來看,啟蒙運動期間的人認為可以通過理性而找到上帝。而實際上,這是現代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及其涉及的驕傲自大。

在這個時代,有一班學者,他們被稱為「新語創造者」(Neologians, or Innovators)。他們就是那些提倡《聖經》批判學的人士,攻擊在宗教改革晚期得到發揚的「靈感(默示)說」。那些新語創造者特別攻擊傳統的新教教義,尤其是路德宗的教義。他們攻擊歷史的基督宗教的超自然主義,尤其反對三一論、基督的神性、代贖、童女懷孕、復活、《迦克墩信經》的基督論,以及撒但的存在。

從另外一方看,有「自然神論」(Deism)的興起,主張上帝的確是創造者,他創造了鐘擺般的宇宙,通過自然律而運行。上帝自己並不干預他的創造物,因此神蹟是不可能的,因為神蹟違反了自然界中那些不可違反的律則。一些著作出現,例如《基督教跟時間一樣古老的》(Christianity as Old as Time),認為基督宗教僅僅是把人在自然界中找得到的上帝啟示重新複製一次而已。上帝本身是超越經驗的、與世界分離的、高於一切創造物的、不參與任何創造物的。

2. 康德

康德(Immanuel Kant)是啟蒙運動和隨後的浪漫時期的分水嶺。誠然,康德是最後一位啟蒙哲學家。但作為一位啟蒙哲學家,他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摧毀了啟蒙運動計畫的驕傲自大,這個啟蒙運動計畫就是要通過理性的使用而尋求所有知識。康德對現代人的思維方式進行了革命,以致哲學家仍然稱此革命為「康德式的哥白尼革命」。正如哥白尼改變了科學家對於太陽系的思考方式,康德也對現代人理解實在的方式進行了革命。在康德之前,哲學的知識論一般分為兩個陣營,就是觀念論者(Idealists)跟經驗論者(Empiricists);觀念論者認為終極實在可以在人的思維中找到(這也是一種理性主義的觀點),而經驗論者則認為終極實在乃存在於物理宇宙中。啟蒙哲學家就人類知識的地位進行了連番辯論,一方面,經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知識來自外界而達到大腦,而另一方面,理性主義者主張所有知識源自思維本身。

康德斷言雙方面都不是正確的。相反,人類知識乃源自外來的經驗資料和人類思維天生具有的範疇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知識」。康德更主張實在乃分為兩個領域,就是現象界(就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創造界之秩序,這創造界之秩序也向我們的經驗開放)同本體界(精神的、形而上的實在)。根據康德的知識論,人類思維是分為若干範疇的。這包括:判斷的量(全稱的、特稱的、單稱的),判斷的質(肯定的、否定的、無限的),判斷的關係(定言的、假言的、選言的),判斷的模態(或然的、實然的、必然的)。「只有」這些範疇是思維所擁有的,也只有這些範疇能夠詮釋經驗資料。重要的是,康德的體系中並無範疇能夠從精神的(本體的)世界接收任何資料。這樣,人類就像一個盲人一樣。他沒有任何器官可以接收那包圍著他的光。他相信光存在,也相信周圍有某些可以看得見的東西存在,但他沒有任何機能可以看見。由於人對於本體界的任何類型的實在都是盲的,人並不能知道「自在之物」(thing in itself,即事物本身)。所有能知道的東西就是他們所能經驗到的東西。む譯按:換言之,人只能知道經驗界之內的東西,而無法知道本體界的任何精神性的東西。め

啟蒙哲學家嘗試通過理性思維的運用而知道上帝本身(上帝是處於「自在之物」的範圍),根據康德,這個嘗試注定從一開始就是徒然的。上帝居住在本體界,因而無法為人所經驗得到。康德並無考慮一個可能性,就是上帝能夠突入歷史的領域(即進入現象界)並啟示他自己。

可是康德並非一位無神論者。他認為上帝的存在是一個公設(postulate),但否認對上帝建立任何有認知意義的知識的可能性。見證上帝的存在的,是人的良知,而上帝乃是通過道德的領域而為人所知。康德出版了另外一部著作,《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就提出了他的理解,認為宗教須縮減至道德的領域。對於康德來說,這意味著根據「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而生活著,而「定言命令」可以兩個準則作總結:

「要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被看作一個普遍立法的原則。」

「要這樣行動,彷如你的行動會成為普遍的自然律則。」

換言之,人類的任何行動都需要受到規範,以致能夠對人類具有道德價值,彷如這些規範具有法律的地位。在某個意義下,這可以視為黃金律(The Golden Rule;譯注:就是「你要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的世俗化。

作為一位哲學家,康德並沒有宣稱自己是一名基督徒。在他的成年生涯當中,我們從不知道他曾提過耶穌基督的名字,或者他曾進入過一所基督教會。當他被要求到他所任教的哥尼斯堡大學的一所教堂出席學術活動時,他會穿著他的學袍,但在到達教堂的門口時,他卻從隊伍中走出來,寧肯回到家中,也不肯進入教會。

3. 黑格爾

跟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屬同一年代的黑格爾(G. F. W. Hegel),對十九世紀的觀念論哲學的影響是顯著的。黑格爾是歷史哲學家,也是宗教哲學家,他主張「所有的實在都是精神(德:Geist;英:Spirit, Mind)的開顯」。歷史就是精神的客觀化,就是說,精神在歷史過程中自我展現,因而歷史承載著其自身的意義。由此可以說,歷史是持續不斷向上邁進的。歷史是在經歷著一個持續不斷的文化與理性的(儘管不是生物學的)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歷史通過「辯證法」的作用而被推拉,從而迫使文化不斷向前邁進,直到達致其最終的形式為止。黑格爾視歷史的演化為一個鐘擺,在對立項(正題-反題)之間左右擺動,最終超越對立面上升至一個更高的位置(合題)。而這個合題就成為一個新的正題,繼續在歷史的過程中む通過「正題-反題-合題」的過程而め上升。

雖然傳統上哲學都是關注「存在」(Being)的概念的問題,可是黑格爾卻代之以「生成變化」(Becoming)的過程。因為歷史的一切都被視為精神的客觀化過程,而人類是屬於歷史過程的一部分,因此所有人類知識都被視為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在人類思維中所進行的思想。

對於這種辯證法是如何運作,黑格爾的看法可以在他的哲學史當中得知。原來的正題是古代時期的僭主政治(Despotism,即專制統治)。對於僭主政治的反題就是古希臘的民主制。而兩個對立力量的更高的綜合(合題)就是貴族制(Aristocracy)。接下來,貴族制成為新的正題,遇到新的反題所反對,這新的反題就是君主制(Monarchy)。

黑格爾的影子覆蓋整個十九世紀,產生一種樂觀主義的氣氛,教條式地斷言了歷史是不斷向前邁進的,也斷言了人性是能達致完美性的。巴特(Karl Barth)評論道:「……正是在十九世紀受到黑格爾完全的統治,以致這個新時代最為理解它自己,而在所有事件中,這個新時代也最為熟知它想得到的東西。」根據巴特,黑格爾的影響至到一九一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災難發生時方告止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提供了一些む理論め結構,為當時正在發展的《聖經》批判學所採納,這些結構也塑造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維方式。

黑格爾的哲學是自信的哲學。而代表著十九世紀晚期自由主義的樂觀主義口號,「每天我們在一切的事情上都都活得更好」,就反映了那種樂觀主義。

4. 施萊爾馬赫:自由神學之父

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現代(自由)神學之父,堪稱為加爾文和巴特之間最偉大的一位神學家,生於啟蒙運動以及康德對啟蒙運動之批判的智性土壤之中。施萊爾馬赫的父親屬改革宗,是普魯士軍隊的隨軍牧師。施萊爾馬赫從小就在莫拉維派(Moravians)的「敬虔主義」中受到教育。莫拉維派的敬虔著重群體中的生活以及對傳統路德宗的教義效忠,這就是施萊爾馬赫的早期宗教經驗。當他在莫拉維派中學習是,他首次讀到「新語創造者」(Neologians)對歷史的新教正統的批判。對於他們的立論,他深深受到感動,因而離開莫拉維派,而進入了位於哈勒(Halle)就學,哈勒是「新語創造者」的教學重地。年輕的施萊爾馬赫接受了「新語創造者」對路德宗正統的批判,但卻對他們取而代之的理性主義和道德主義表示拒絕。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施萊爾馬赫受到「浪漫派」(Romantic)運動的吸引,浪漫派的產生就是要對十八世紀了無新意的、批判的、分析的理性主義的反動。浪漫派強調人類理性的直覺和綜合的本性,堅持真理可以通過把握整體而獲得,而不是通過對部分的抽象分析而獲得。

施萊爾馬赫的神學計畫在三個前提下進行:一、啟蒙運動對新教正統教義的批評是有效的;二、相比起啟蒙運動那種淺顯的道德主義的理性主義,浪漫派的觀念論哲學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土壤,讓基督教信仰得以建基;三、基督教神學能夠按照浪漫派觀念論的方式而被詮釋,因而讓人類可以同時成為基督徒以及現代人,又能保持理智上的忠實誠懇。

施萊爾馬赫視「新語創造者」對正統信仰的批判為正確的,並認同康德對一切理性的上帝知識之可能性的摧毀,他也受到浪漫派的影響,從而在宗教和神學中開設新的領域,一個不能被啟蒙運動批判觸及的領域:這就是「情感」(Gefuhl, feeling)。這種「情感」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感覺。這是人的一種深層的內在意識,人覺察到自己乃活於一種「絕對地依賴於」上帝的關係當中。這就是他的「上帝意識」(god-consciousness)。這就是宗教與敬虔的中心。

§3 那構成所有教會共融之基礎的敬虔,若我們純粹從它本身作考慮的話,既不是一種「知」(Knowing),也不是一種「為」(Doing),而是一種感覺的改變,或是一種直接的自我意識。

§4 敬虔的各種表達之間的差異無論有何等的大,其中的共同元素就是:意識到自己是絕對地依賴於上帝,或者意識到自己是活在與上帝的關係中──兩者其實是同一回事。這種共同元素跟所有其他感覺都有所不同,因此,此乃敬虔的自我同一的本質。

沿著這個路線,施萊爾馬赫改變了傳統神學方法的方向。宗教的本質被視為主觀的,而不是以任何客觀啟示為起點。經驗被看作是教義的開端,而不是相反,即教義是經驗的開端。神學命題不再被視為描述客觀實在,而是被視為反映「絕對依賴的情感」如何與上帝相關。被視為宗教中最終權威的,正是這種「經驗」,而不是一本無誤聖經的客觀啟示。他說:「基督教的學說是基督徒宗教情感的總結,以文字方式表達出來。」

儘管人類有潛能得到上帝意識,人類的本性是處於一種「上帝遺忘」(God-forgetfulness)的狀態中,人類在其中無法自拔。救贖就是通過對基督的經驗,通過教會中的共同體生活而獲得的。救贖是「神秘的」,其核心是信仰者與完全具有上帝意識的耶穌基督這個人的共融聯合。

對於施萊爾馬赫來說,耶穌基督是獨特的。這不是由於耶穌基督是歷史的正統所信仰的神人,而是由於耶穌基督在其一生中示範了一種完美而從不中斷的上帝意識(God-consciousness)。耶穌基督呈視了「上帝在他(譯按:指耶穌基督)身上的真實的存在」。這就是耶穌所成就的救贖,這就是耶穌帶給人類的救贖。在此,十字架並不是犧牲的代贖,而是耶穌願意進入「與悲慘感同身受」(sympathy with misery)的例子。救贖就是個人的內在轉化,從「上帝遺忘」到「上帝意識」。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救贖就是一種狀態,在其中上帝意識主宰著生命中所有其他事項。因此,施萊爾馬赫是徹底的基督中心的(Chistocentric),但這只是從耶穌具有完美的上帝意識這一點而言的。

5. 里敕爾:神學的不可知論

む未完成め

三、比較宗教/宗教史學派

1. 背景
2. 哈納克

四、社會福音

[ Next Thread | Previous Thread | Next Message | Previous Message ]

Replies:
Subject Author Date
Re: 自由神學的歷史(三、比較宗教學/宗教史學派)Clement LO19:24:39 12/10/04 Fri
    萬分感激!!!(流涕)Liberal00:06:48 12/11/04 Sat


    Post a message:
    This forum requires an account to post.
    [ Create Account ]
    [ Login ]
    [ Contact Forum Admin ]


    Forum timezone: GMT+8
    VF Version: 3.00b, ConfDB:
    Before posting please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VoyForums(tm) is a Free Service from Voyager Info-Systems.
    Copyright © 1998-2019 Voyager Info-Systems. All Rights Reserved.